173 2438 5004
KEROS加密芯片——品牌直销 | 免费样品 | 技术支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正文 资讯中心

简单加密算法实验总结表怎么写

keros@mark 2022-11-08 资讯中心

今天给各位分享简单加密算法实验总结表怎么写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

本文目录一览

简单的加密算法——维吉尼亚密码

学号:16030140019

姓名:   莫益彰

【嵌牛导读】:凯撒密码是一种简单的加密方法,即将文本中的每一个字符都位移相同的位置。如选定位移3位:

原文:a b c

密文:d e f

由于出现了字母频度分析,凯撒密码变得很容易破解,因此人们在单一恺撒密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多表密码,称为“维吉尼亚”密码。

【嵌牛鼻子】密码学,计算机安全。

【嵌牛提问】维吉尼亚怎么破解,8位维吉尼亚是否可破?维吉尼亚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嵌牛正文】

维吉尼亚密码的加密

维吉尼亚密码由凯撒密码扩展而来,引入了密钥的概念。即根据密钥来决定用哪一行的密表来进行替换,以此来对抗字频统计。假如以上面第一行代表明文字母,左面第一列代表密钥字母,对如下明文加密: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当选定RELATIONS作为密钥时,加密过程是:明文一个字母为T,第一个密钥字母为R,因此可以找到在R行中代替T的为K,依此类推,得出对应关系如下:

密钥:RE LA  TI  ONS  RE LA TION   SR ELA TIONSREL

明文: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密文:KS ME HZ  BBL  KS ME MPOG AJ XSE JCSFLZSY

图解加密过程:

        在维吉尼亚(Vigenère)的密码中,发件人和收件人必须使用同一个关键词(或者同一文字章节),这个关键词或文字章节中的字母告诉他们怎么样才能前后改变字母的位置来获得该段信息中的每个字母的正确对应位置。

维吉尼亚密码的破解

维吉尼亚密码分解后实则就是多个凯撒密码,只要知道密钥的长度,我们就可以将其分解。

如密文为:ABCDEFGHIJKLMN

如果我们知道密钥长度为3,就可将其分解为三组:

组1:A D G J N

组2:B E H K

组3:C F I M

分解后每组就是一个凯撒密码,即组内的位移量是一致的,对每一组即可用频度分析法来解密。

所以破解维吉尼亚密码的关键就是确定密钥的长度。

确定密钥长度

确定密钥长度主要有两种方法,Kasiski 测试法相对简单很多,但Friedman 测试法的效果明显优于Kasiski 测试法。

Kasiski 测试法

在英文中,一些常见的单词如the有几率被密钥的相同部分加密,即原文中的the可能在密文中呈现为相同的三个字母。

在这种情况下,相同片段的间距就是密文长度的倍数。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在密文中找到相同的片段,计算出这些相同片段之间的间距,而密钥长度理论上就是这些间距的公约数。

然后我们需要知道重合指数(IC, index of coincidence)的概念。

重合指数表示两个随机选出的字母是相同的的概率,即随机选出两个A的概率+随机选出两个B的概率+随机选出两个C的概率+……+随机选出两个Z的概率。

对英语而言,根据上述的频率表,我们可以计算出英语文本的重合指数为

P(A)^2 + P(B)^2+……+P(Z)^2 = 0.65

利用重合指数推测密钥长度的原理在于,对于一个由凯撒密码加密的序列,由于所有字母的位移程度相同,所以密文的重合指数应等于原文语言的重合指数。

据此,我们可以逐一计算不同密钥长度下的重合指数,当重合指数接近期望的0.65时,我们就可以推测这是我们所要找的密钥长度。

举例来说,对密文ABCDEABCDEABCDEABC

首先测试密钥长度=1,对密文ABCDEABCDEABCDEABC统计每个字符出现的次数:

A: 4 B: 4 C: 4 D:3 E:3

那么对于该序列的重合指数就为:(4/18)^2 + (4/18)^2 + (4/18)^2 +(3/18)^2 +(3/18)^2 != 0.65

然后测试密钥长度=2,将密文ABCDEABCDEABCDEABC分解为两组:

组1:A C E B D A C E B

组2:B D A C E B D A C

我们知道如果密钥长度真的是2,那么组1,组2都是一个凯撒密码。对组1组2分别计算重合指数。

如果组1的重合指数接近0.65,组2的重合指数也接近0.65,那么基本可以断定密钥长度为2。

在知道了密钥长度n以后,就可将密文分解为n组,每一组都是一个凯撒密码,然后对每一组用字母频度分析进行解密,和在一起就能成功解密凯撒密码。

上文已经说到,自然语言的字母频度是一定的。字母频度分析就是将密文的字母频度和自然语言的自然频度排序对比,从而找出可能的原文。

计算机实验报告总结怎么写?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几种常用的网络命令,通过使用这些命令能检测常见网络故障。

2、理解各命令的含义,并能解释其显示内容的意义。

二、实验内容

1、运行windows常用的网络命令,ipconfig、ping、stat、nbtstat、arp、route、tracert。

2、利用子网掩码、实现子网的划分。

3、了解vrp的各种视图及各视图下的常用命令。

三、实验原理、方法、手段

该实验通过执行一些常用的网络命令,来了解网络的状况,并对一些网络协议能更好地理解。

实验中用到的网络命令:

1、pconfig命令

该命令显示ip协议的具体配置信息,命令可以显示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等,还可以查看主机名、dns服务器、节点类型等相关信息。

2、ping命令

该命令用于测试网络连接状况以及信息发送和接收状况。该命令用于检验网络连接情况,它可以显示当前正在活动的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

3、nbtstat命令

该命令用于查看本地计算机或远程计算机上的bios的统计数据,显示协议统计情况以及当前tcp/ip的连接所使用bios情况,运用bios,可以查看本地计算机或远程计算机上的bios名字列表。

4、arp命令

使用arp命令,你能够查看本地计算机或另一台计算机的arp高速缓存中的当前内容,也可以用人工方式输入静态的网卡物理地址/ip地址对,有助于减少网络上的信息量。

四、实验步骤

1、执行ipconfig,获取计算机网络参数。

2、执行ping,测试到其它计算机的连通。

3、执行stat,查看当前正在活动的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

4、执行nbtstat,查看使用nbt的协议统计信息,以及当前使用nbt的tcp/ip连接。

5、执行arp,查看当前记录的ip地址与mac地址映。

6、执行route,查看计算机路由信息。

区块链之加密原理总结(一)

    先放一张以太坊的架构图:

    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单个模块了学习了解的,包括P2P,密码学,网络,协议等。直接开始总结:

                秘钥分配问题也就是秘钥的传输问题,如果对称秘钥,那么只能在线下进行秘钥的交换。如果在线上传输秘钥,那就有可能被拦截。所以采用非对称加密,两把钥匙,一把私钥自留,一把公钥公开。公钥可以在网上传输。不用线下交易。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如上图,A节点发送数据到B节点,此时采用公钥加密。A节点从自己的公钥中获取到B节点的公钥对明文数据加密,得到密文发送给B节点。而B节点采用自己的私钥解密。

        2、无法解决消息篡改。

    如上图,A节点采用B的公钥进行加密,然后将密文传输给B节点。B节点拿A节点的公钥将密文解密。

        1、由于A的公钥是公开的,一旦网上黑客拦截消息,密文形同虚设。说白了,这种加密方式,只要拦截消息,就都能解开。

        2、同样存在无法确定消息来源的问题,和消息篡改的问题。

        如上图,A节点在发送数据前,先用B的公钥加密,得到密文1,再用A的私钥对密文1加密得到密文2。而B节点得到密文后,先用A的公钥解密,得到密文1,之后用B的私钥解密得到明文。

        1、当网络上拦截到数据密文2时, 由于A的公钥是公开的,故可以用A的公钥对密文2解密,就得到了密文1。所以这样看起来是双重加密,其实最后一层的私钥签名是无效的。一般来讲,我们都希望签名是签在最原始的数据上。如果签名放在后面,由于公钥是公开的,签名就缺乏安全性。

        2、存在性能问题,非对称加密本身效率就很低下,还进行了两次加密过程。

        如上图,A节点先用A的私钥加密,之后用B的公钥加密。B节点收到消息后,先采用B的私钥解密,然后再利用A的公钥解密。

        1、当密文数据2被黑客拦截后,由于密文2只能采用B的私钥解密,而B的私钥只有B节点有,其他人无法机密。故安全性最高。

        2、当B节点解密得到密文1后, 只能采用A的公钥来解密。而只有经过A的私钥加密的数据才能用A的公钥解密成功,A的私钥只有A节点有,所以可以确定数据是由A节点传输过来的。

        经两次非对称加密,性能问题比较严重。

        基于以上篡改数据的问题,我们引入了消息认证。经过消息认证后的加密流程如下:

        当A节点发送消息前,先对明文数据做一次散列计算。得到一个摘要, 之后将照耀与原始数据同时发送给B节点。当B节点接收到消息后,对消息解密。解析出其中的散列摘要和原始数据,然后再对原始数据进行一次同样的散列计算得到摘要1, 比较摘要与摘要1。如果相同则未被篡改,如果不同则表示已经被篡改。

        在传输过程中,密文2只要被篡改,最后导致的hash与hash1就会产生不同。

        无法解决签名问题,也就是双方相互攻击。A对于自己发送的消息始终不承认。比如A对B发送了一条错误消息,导致B有损失。但A抵赖不是自己发送的。

        在(三)的过程中,没有办法解决交互双方相互攻击。什么意思呢? 有可能是因为A发送的消息,对A节点不利,后来A就抵赖这消息不是它发送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故引入了签名。这里我们将(二)-4中的加密方式,与消息签名合并设计在一起。

       在上图中,我们利用A节点的私钥对其发送的摘要信息进行签名,然后将签名+原文,再利用B的公钥进行加密。而B得到密文后,先用B的私钥解密,然后 对摘要再用A的公钥解密,只有比较两次摘要的内容是否相同。这既避免了防篡改问题,有规避了双方攻击问题。因为A对信息进行了签名,故是无法抵赖的。

        为了解决非对称加密数据时的性能问题,故往往采用混合加密。这里就需要引入对称加密,如下图:

        在对数据加密时,我们采用了双方共享的对称秘钥来加密。而对称秘钥尽量不要在网络上传输,以免丢失。这里的共享对称秘钥是根据自己的私钥和对方的公钥计算出的,然后适用对称秘钥对数据加密。而对方接收到数据时,也计算出对称秘钥然后对密文解密。

        以上这种对称秘钥是不安全的,因为A的私钥和B的公钥一般短期内固定,所以共享对称秘钥也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增强安全性,最好的方式是每次交互都生成一个临时的共享对称秘钥。那么如何才能在每次交互过程中生成一个随机的对称秘钥,且不需要传输呢?

        那么如何生成随机的共享秘钥进行加密呢?

        对于发送方A节点,在每次发送时,都生成一个临时非对称秘钥对,然后根据B节点的公钥 和 临时的非对称私钥 可以计算出一个对称秘钥(KA算法-Key Agreement)。然后利用该对称秘钥对数据进行加密,针对共享秘钥这里的流程如下:

        对于B节点,当接收到传输过来的数据时,解析出其中A节点的随机公钥,之后利用A节点的随机公钥 与 B节点自身的私钥 计算出对称秘钥(KA算法)。之后利用对称秘钥机密数据。

        对于以上加密方式,其实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如何避免重放攻击(在消息中加入 Nonce ),再比如彩虹表(参考 KDF机制解决 )之类的问题。由于时间及能力有限,故暂时忽略。

        那么究竟应该采用何种加密呢?

        主要还是基于要传输的数据的安全等级来考量。不重要的数据其实做好认证和签名就可以,但是很重要的数据就需要采用安全等级比较高的加密方案了。

        密码套件 是一个网络协议的概念。其中主要包括身份认证、加密、消息认证(MAC)、秘钥交换的算法组成。

        在整个网络的传输过程中,根据密码套件主要分如下几大类算法:

        秘钥交换算法:比如ECDHE、RSA。主要用于客户端和服务端握手时如何进行身份验证。

        消息认证算法:比如SHA1、SHA2、SHA3。主要用于消息摘要。

        批量加密算法:比如aes, 主要用于加密信息流。

        伪随机数算法:例如TLS 1.2的伪随机函数使用MAC算法的散列函数来创建一个 主密钥 ——连接双方共享的一个48字节的私钥。主密钥在创建会话密钥(例如创建MAC)时作为一个熵来源。

        在网络中,一次消息的传输一般需要在如下4个阶段分别进行加密,才能保证消息安全、可靠的传输。

        握手/网络协商阶段:

        在双方进行握手阶段,需要进行链接的协商。主要的加密算法包括RSA、DH、ECDH等

        身份认证阶段:

        身份认证阶段,需要确定发送的消息的来源来源。主要采用的加密方式包括RSA、DSA、ECDSA(ECC加密,DSA签名)等。

        消息加密阶段:

        消息加密指对发送的信息流进行加密。主要采用的加密方式包括DES、RC4、aes等。

        消息身份认证阶段/防篡改阶段:

        主要是保证消息在传输过程中确保没有被篡改过。主要的加密方式包括MD5、SHA1、SHA2、SHA3等。

         ECC :Elliptic Curves Cryptography,椭圆曲线密码编码学。是一种根据椭圆上点倍积生成 公钥、私钥的算法。用于生成公私秘钥。

         ECDSA :用于数字签名,是一种数字签名算法。一种有效的数字签名使接收者有理由相信消息是由已知的发送者创建的,从而发送者不能否认已经发送了消息(身份验证和不可否认),并且消息在运输过程中没有改变。ECDSA签名算法是ECC与DSA的结合,整个签名过程与DSA类似,所不一样的是签名中采取的算法为ECC,最后签名出来的值也是分为r,s。 主要用于身份认证阶段 。

         ECDH :也是基于ECC算法的霍夫曼树秘钥,通过ECDH,双方可以在不共享任何秘密的前提下协商出一个共享秘密,并且是这种共享秘钥是为当前的通信暂时性的随机生成的,通信一旦中断秘钥就消失。 主要用于握手磋商阶段。

         ECIES: 是一种集成加密方案,也可称为一种混合加密方案,它提供了对所选择的明文和选择的密码文本攻击的语义安全性。ECIES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函数:秘钥协商函数(KA),秘钥推导函数(KDF),对称加密方案(ENC),哈希函数(HASH), H-MAC函数(MAC)。

         ECC 是椭圆加密算法,主要讲述了按照公私钥怎么在椭圆上产生,并且不可逆。 ECDSA 则主要是采用ECC算法怎么来做签名, ECDH 则是采用ECC算法怎么生成对称秘钥。以上三者都是对ECC加密算法的应用。而现实场景中,我们往往会采用混合加密(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结合使用,签名技术等一起使用)。 ECIES 就是底层利用ECC算法提供的一套集成(混合)加密方案。其中包括了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和签名的功能。

        ECC 是 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的简称。那么什么是椭圆加密曲线呢?Wolfram MathWorld 给出了很标准的定义: 一条椭圆曲线就是一组被   定义的且满足  的点集。  

这个先订条件是为了保证曲线不包含奇点。

所以,随着曲线参数a和b的不断变化,曲线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状。比如:

        所有的非对称加密的基本原理基本都是基于一个公式 K = k*G。其中K代表公钥,k代表私钥,G代表某一个选取的基点。非对称加密的算法 就是要保证 该公式  不可进行逆运算( 也就是说G/K是无法计算的 )。

        ECC是如何计算出公私钥呢?这里我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来描述。

         我理解,ECC的核心思想就是:选择曲线上的一个基点G,之后随机在ECC曲线上取一个点k(作为私钥),然后根据k*G计算出我们的公钥K。并且保证公钥K也要在曲线上。

        那么k*G怎么计算呢?如何计算k*G才能保证最后的结果不可逆呢?这就是ECC算法要解决的。

        首先,我们先随便选择一条ECC曲线,a = -3, b = 7 得到如下曲线:

        在这个曲线上,我随机选取两个点,这两个点的乘法怎么算呢?我们可以简化下问题,乘法是都可以用加法表示的,比如2*2 = 2+2,3*5 = 5+5+5。 那么我们只要能在曲线上计算出加法,理论上就能算乘法。所以,只要能在这个曲线上进行加法计算,理论上就可以来计算乘法,理论上也就可以计算k*G这种表达式的值。

        曲线上两点的加法又怎么算呢?这里ECC为了保证不可逆性,在曲线上自定义了加法体系。

        现实中,1+1=2,2+2=4,但在ECC算法里,我们理解的这种加法体系是不可能。故需要自定义一套适用于该曲线的加法体系。

         ECC定义,在图形中随机找一条直线,与ECC曲线相交于三个点(也有可能是两个点),这三点分别是P、Q、R。

         那么P+Q+R = 0。其中0 不是坐标轴上的0点,而是ECC中的无穷远点。也就是说定义了无穷远点为0点。

        同样,我们就能得出 P+Q = -R。 由于R 与-R是关于X轴对称的,所以我们就能在曲线上找到其坐标。

        P+R+Q = 0, 故P+R = -Q , 如上图。

以上就描述了ECC曲线的世界里是如何进行加法运算的。

        从上图可看出,直线与曲线只有两个交点,也就是说 直线是曲线的切线。此时P,R 重合了。

        也就是P = R, 根据上述ECC的加法体系,P+R+Q = 0, 就可以得出 P+R+Q = 2P+Q = 2R+Q=0

        于是乎得到 2*P = -Q (是不是与我们非对称算法的公式 K = k*G 越来越近了)。

        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可以算乘法,不过只有在切点的时候才能算乘法,而且只能算2的乘法。

        假若 2 可以变成任意个数进行想乘,那么就能代表在ECC曲线里可以进行乘法运算,那么ECC算法就能满足非对称加密算法的要求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随机任何一个数的乘法都可以算呢? 答案是肯定的。 也就是点倍积 计算方式。

        选一个随机数 k, 那么k * P等于多少呢?

        我们知道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所有的都是二进制的,ECC既然能算2的乘法,那么我们可以将随机数k描 述成二进制然后计算。假若k = 151 = 10010111

        由于2*P = -Q 所以 这样就计算出了k*P。 这就是点倍积算法 。所以在ECC的曲线体系下是可以来计算乘法,那么以为这非对称加密的方式是可行的。

        至于为什么这样计算 是不可逆的。这需要大量的推演,我也不了解。但是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的手表上,一般都有时间刻度。现在如果把1990年01月01日0点0分0秒作为起始点,如果告诉你至起始点为止时间流逝了 整1年,那么我们是可以计算出现在的时间的,也就是能在手表上将时分秒指针应该指向00:00:00。但是反过来,我说现在手表上的时分秒指针指向了00:00:00,你能告诉我至起始点算过了有几年了么?

        ECDSA签名算法和其他DSA、RSA基本相似,都是采用私钥签名,公钥验证。只不过算法体系采用的是ECC的算法。交互的双方要采用同一套参数体系。签名原理如下:

        在曲线上选取一个无穷远点为基点 G = (x,y)。随机在曲线上取一点k 作为私钥, K = k*G 计算出公钥。

         签名过程:

        生成随机数R, 计算出RG.

        根据随机数R,消息M的HASH值H,以及私钥k, 计算出签名S = (H+kx)/R.

        将消息M,RG,S发送给接收方。

         签名验证过程:

        接收到消息M, RG,S

        根据消息计算出HASH值H

        根据发送方的公钥K,计算 HG/S + xK/S, 将计算的结果与 RG比较。如果相等则验证成功。

         公式推论:

        HG/S + xK/S = HG/S + x(kG)/S = (H+xk)/GS = RG

        在介绍原理前,说明一下ECC是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的,也就是说A+B+C = A+C+B = (A+C)+B。

        这里举一个WIKI上的例子说明如何生成共享秘钥,也可以参考  Alice And Bob  的例子。

        Alice 与Bob 要进行通信,双方前提都是基于 同一参数体系的ECC生成的 公钥和私钥。所以有ECC有共同的基点G。

         生成秘钥阶段:

        Alice 采用公钥算法 KA = ka * G ,生成了公钥KA和私钥ka, 并公开公钥KA。

        Bob 采用公钥算法 KB = kb * G ,生成了公钥KB和私钥 kb, 并公开公钥KB。

         计算ECDH阶段:

        Alice 利用计算公式 Q = ka * KB  计算出一个秘钥Q。

        Bob 利用计算公式 Q' = kb * KA 计算出一个秘钥Q'。

         共享秘钥验证:

        Q = ka  KB = ka * kb * G = ka * G * kb = KA * kb = kb * KA = Q'

        故 双方分别计算出的共享秘钥不需要进行公开就可采用Q进行加密。我们将Q称为共享秘钥。

        在以太坊中,采用的ECIEC的加密套件中的其他内容:

        1、其中HASH算法采用的是最安全的SHA3算法 Keccak 。

        2、签名算法采用的是 ECDSA

        3、认证方式采用的是  H-MAC

        4、ECC的参数体系采用了secp256k1,  其他参数体系 参考这里

        H-MAC 全程叫做 Hash-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其模型如下:

在 以太坊 的 UDP通信时(RPC通信加密方式不同),则采用了以上的实现方式,并扩展化了。

首先,以太坊的UDP通信的结构如下:

        其中,sig是 经过 私钥加密的签名信息。mac是可以理解为整个消息的摘要, ptype是消息的事件类型,data则是经过RLP编码后的传输数据。

        其UDP的整个的加密,认证,签名模型如下:

加密技术06-加密总结

对称密码是一种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的技术,用于确保消息的机密性。在对称密码的算法方面,目前主要使用的是 aes。尽管对称密码能够确保消息的机密性,但需要解决将解密密钥配送给接受者的密钥配送问题。

主要算法

DES

数据加密标准(英语:Data Encryption Standard,缩写为 DES)是一种对称密钥加密块密码算法,1976年被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家标准局确定为联邦资料处理标准(FIPS),随后在国际上广泛流传开来。它基于使用56位密钥的对称算法。

DES现在已经不是一种安全的加密方法,主要因为它使用的56位密钥过短。

原理请参考: 加密技术01-对称加密-DES原理

3DES

三重数据加密算法(英语:Triple 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缩写为TDEA,Triple DEA),或称3DES(Triple DES),是一种对称密钥加密块密码,相当于是对每个数据块应用三次DES算法。由于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增强,原版DES由于密钥长度过低容易被暴力破解;3DES即是设计用来提供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即通过增加DES的密钥长度来避免类似的攻击,而不是设计一种全新的块密码算法。

注意:有3个独立密钥的3DES的密钥安全性为168位,但由于中途相遇攻击(知道明文和密文),它的有效安全性仅为112位。

3DES使用“密钥包”,其包含3个DES密钥,K1,K2和K3,均为56位(除去奇偶校验位)。

密文 = E k3 (D k2 (E k1 (明文)))

而解密则为其反过程:

明文 = D k3 (E k2 (D k1 (密文)))

aes

aes 全称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级加密标准)。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取代 DES 加密算法的,因为 DES 算法的密钥长度是 56 位,因此算法的理论安全强度是 56 位。于是 1997 年 1 月 2 号,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宣布希望征集高级加密标准,用以取代 DES。aes 也得到了全世界很多密码工作者的响应,先后有很多人提交了自己设计的算法。最终有5个候选算法进入最后一轮:Rijndael,Serpent,Twofish,RC6 和 MARS。最终经过安全性分析、软硬件性能评估等严格的步骤,Rijndael 算法获胜。

aes 密码与分组密码 Rijndael 基本上完全一致,Rijndael 分组大小和密钥大小都可以为 128 位、192 位和 256 位。然而 aes 只要求分组大小为 128 位,因此只有分组长度为 128 位的 Rijndael 才称为 aes 算法。

本文 aes 默认是分组长度为 128 位的 Rijndael 算法

原理请参考: 加密技术02-对称加密-aes原理

算法对比

公钥密码是一种用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的技术,和对称密码一样用于确保消息的机密性。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公钥密码算法是 RAS。和对称密码相比,公钥密码的速度非常慢,因此一般都会和对称密码一起组成混合密码系统来使用。公钥密码能够解决对称密码中的密钥交换问题,但存在通过中间人攻击被伪装的风险,因此需要对带有数字签名的公钥进行认证。

公钥密码学的概念是为了解决对称密码学中最困难的两个问题而提出

应用场景

几个误解

主要算法

Diffie–Hellman 密钥交换

迪菲-赫尔曼密钥交换(英语:Diffie–Hellman key exchange,缩写为D-H) 是一种安全协议。它可以让双方在完全没有对方任何预先信息的条件下通过不安全信道创建起一个密钥。这个密钥可以在后续的通讯中作为对称密钥来加密通讯内容。公钥交换的概念最早由瑞夫·墨克(Ralph C. Merkle)提出,而这个密钥交换方法,由惠特菲尔德·迪菲(Bailey Whitfield Diffie)和马丁·赫尔曼(Martin Edward Hellman)在1976年发表,也是在公开文献中发布的第一个非对称方案。

Diffie–Hellman 算法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计算离散对数很困难的基础上。简单地说,我们可如下定义离散对数。首先定义素数 p 的本原跟。素数 p 的本原根是一个整数,且其幂可以产生 1 到 p-1 之间所有整数,也就是说若 a 是素数 p 的本原根,则

a mod p, a 2 mod p,..., a p-1 mod p 各不相同,它是整数 1 到 p-1 的一个置换。

对任意整数 b 和素数 p 的本原跟 a,我们可以找到唯一的指数 i 使得

b ≡ a i (mod p) 其中 0 = i = p-1

其中 a, b, p 这些是公开的,i 是私有的,破解难度就是计算 i 的难度。

Elgamal

1985年,T.Elgamal 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对数的公开密钥体制,一种与 Diffie-Hellman 密钥分配体制密切相关。Elgamal 密码体系应用于一些技术标准中,如数字签名标准(DSS) 和 S/MIME 电子邮件标准。

基本原理就是利用 Diffie–Hellman 进行密钥交换,假设交换的密钥为 K,然后用 K 对要发送的消息 M,进行加密处理。

所以 Elgamal 的安全系数取决于 Diffie–Hellman 密钥交换。

另外 Elgamal 加密后消息发送的长度会增加一倍。

RSA

MIT 的罗纳德·李维斯特(Ron Rivest)、阿迪·萨莫尔(Adi Shamir)和伦纳德·阿德曼(Leonard Adleman)在 1977 年提出并于 1978 年首次发表的算法。RSA 是最早满足要求的公钥算法之一,自诞生日起就成为被广泛接受且被实现的通用的公钥加密方法。

RSA 算法的有效性主要依据是大数因式分解是很困难的。

原理请参考: 加密技术03-非对称加密-RSA原理

ECC

大多数使用公钥密码学进行加密和数字签名的产品和标准都使用 RSA 算法。我们知道,为了保证 RSA 使用的安全性,最近这些年来密钥的位数一直在增加,这对使用 RSA 的应用是很重的负担,对进行大量安全交易的电子商务更是如此。近来,出现的一种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椭圆曲线密码学(ECC)对 RSA 提出了挑战。在标准化过程中,如关于公钥密码学的 IEEE P1363 标准中,人们也已考虑了 ECC。

与 RSA 相比,ECC 的主要诱人之处在于,它可以使用比 RSA 短得多的密钥得到相同安全性,因此可以减少处理负荷。

ECC 比 RSA 或 Diffie-Hellman 原理复杂很多,本文就不多阐述了。

算法对比

公钥密码体制的应用

密码分析所需计算量( NIST SP-800-57 )

注:L=公钥的大小,N=私钥的大小

散列函数是一种将长消息转换为短散列值的技术,用于确保消息的完整性。在散列算法方面,SHA-1 曾被广泛使用,但由于人们已经发现了一些针对该算法理论上可行的攻击方式,因此该算法不应再被用于新的用途。今后我们应该主要使用的算法包括目前已经在广泛使用的 SHA-2,以及具有全新结构的 SHA-3 算法。散列函数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消息认证、数字签名以及伪随机数生成器等技术的组成元素来使用。

主要应用

主要算法

MD5

MD5消息摘要算法(英语:MD5 Message-Digest Algorithm),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密码散列函数,可以产生出一个 128 位( 16 字节,被表示为 32 位十六进制数字)的散列值(hash value),用于确保信息传输完整一致。MD5 由美国密码学家罗纳德·李维斯特(Ronald Linn Rivest)设计,于 1992 年公开,用以取代 MD4 算法。这套算法的程序在 RFC 1321 中被加以规范。

2009年,中国科学院的谢涛和冯登国仅用了 2 20.96 的碰撞算法复杂度,破解了MD5的碰撞抵抗,该攻击在普通计算机上运行只需要数秒钟。2011年,RFC 6151 禁止MD5用作密钥散列消息认证码。

原理请参考: 加密技术04-哈希算法-MD5原理

SHA-1

SHA-1(英语:Secure Hash Algorithm 1,中文名:安全散列算法1)是一种密码散列函数,美国国家安全局设计,并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发布为联邦资料处理标准(FIPS)。SHA-1可以生成一个被称为消息摘要的160位(20字节)散列值,散列值通常的呈现形式为40个十六进制数。

2005年,密码分析人员发现了对SHA-1的有效攻击方法,这表明该算法可能不够安全,不能继续使用,自2010年以来,许多组织建议用SHA-2或SHA-3来替换SHA-1。Microsoft、Google以及Mozilla都宣布,它们旗下的浏览器将在2017年停止接受使用SHA-1算法签名的SSL证书。

2017年2月23日,CWI Amsterdam与Google宣布了一个成功的SHA-1碰撞攻击,发布了两份内容不同但SHA-1散列值相同的PDF文件作为概念证明。

2020年,针对SHA-1的选择前缀冲突攻击已经实际可行。建议尽可能用SHA-2或SHA-3取代SHA-1。

原理请参考: 加密技术05-哈希算法-SHA系列原理

SHA-2

SHA-2,名称来自于安全散列算法2(英语:Secure Hash Algorithm 2)的缩写,一种密码散列函数算法标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研发,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在2001年发布。属于SHA算法之一,是SHA-1的后继者。其下又可再分为六个不同的算法标准,包括了:SHA-224、SHA-256、SHA-384、SHA-512、SHA-512/224、SHA-512/256。

SHA-2 系列的算法主要思路和 SHA-1 基本一致

原理请参考: 加密技术05-哈希算法-SHA系列原理

SHA-3

SHA-3 第三代安全散列算法(Secure Hash Algorithm 3),之前名为 Keccak 算法。

Keccak 是一个加密散列算法,由 Guido Bertoni,Joan Daemen,Michaël Peeters,以及 Gilles Van Assche 在 RadioGatún 上设计。

2012年10月2日,Keccak 被选为 NIST 散列函数竞赛的胜利者。SHA-2 目前没有出现明显的弱点。由于对 MD5、SHA-0 和 SHA-1 出现成功的破解,NIST 感觉需要一个与之前算法不同的,可替换的加密散列算法,也就是现在的 SHA-3。

SHA-3 在2015年8月5日由 NIST 通过 FIPS 202 正式发表。

原理请参考: 加密技术05-哈希算法-SHA系列原理

算法对比

Android加密算法总结

1.概念:

Base64是一种用64个字符(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123456789+/)来表示二进制数据的方法,只是一种编码方式,所以不建议使用Base64来进行加密数据。

2.由来:

为什么会有Base64编码呢?因为计算机中数据是按ascii码存储的,而ascii码的128~255之间的值是不可见字符。在网络上交换数据时,比如图片二进制流的每个字节不可能全部都是可见字符,所以就传送不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不改变传统协议的情况下,做一种扩展方案来支持二进制文件的传送,把不可打印的字符也能用可打印字符来表示,所以就先把数据先做一个Base64编码,统统变成可见字符,降低错误率。

3.示例:

加密和解密用到的密钥是相同的,这种加密方式加密速度非常快,适合经常发送数据的场合。缺点是密钥的传输比较麻烦。

1.DES

DES全称为Data Encryption Standard,即数据加密标准,是一种使用 密钥加密 的块算法。

DES算法把64位的明文输入块变为64位的密文输出块,它所使用的密钥也是64位,密钥事实上是56位参与DES运算(第8、16、24、32、40、48、56、64位是校验位,使得每个密钥都有奇数个1)分组后的明文组和56位的密钥按位替代或交换的方法形成密文组的加密方法。

2.3DES

3DES(或称为Triple DES)是三重 数据加密算法 (TDEA,Triple 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块密码的通称。是DES向aes过渡的加密算法,它使用3条56位的密钥对数据进行三次加密。是DES的一个更安全的变形。它以DES为基本模块,通过组合分组方法设计出分组加密算法。比起最初的DES,3DES更为安全。

3.aes

aes全称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即高级加密标准,当今最流行的对称加密算法之一,是DES的替代者。支持三种长度的密钥:128位,192位,256位。

aes算法是把明文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明文块,每一个明文块长128bit。这些明文块经过aes加密器的复杂处理,生成一个个独立的密文块,这些密文块拼接在一起,就是最终的aes加密结果。

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假如一段明文长度是192bit,如果按每128bit一个明文块来拆分的话,第二个明文块只有64bit,不足128bit。这时候怎么办呢?就需要对明文块进行填充(Padding):

aes的工作模式,体现在把明文块加密成密文块的处理过程中。

加密和解密用的密钥是不同的,这种加密方式是用数学上的难解问题构造的,通常加密解密的速度比较慢,适合偶尔发送数据的场合。优点是密钥传输方便。

1.SHA

安全散列算法(英语:Secure Hash Algorithm,缩写为SHA)是一个密码散列函数家族,是FIPS所认证的安全散列算法。能计算出一个数字消息所对应到的,长度固定的字符串(又称消息摘要)的算法,且若输入的消息不同,它们对应到不同字符串的机率很高。

SHA分为SHA-1、SHA-224、SHA-256、SHA-384,和SHA-512五种算法,后四者有时并称为SHA-2。SHA-1在许多安全协定中广为使用,包括TLS和SSL、PGP、SSH、S/MIME和IPsec,曾被视为是MD5(更早之前被广为使用的杂凑函数)的后继者。但SHA-1的安全性如今被密码学家严重质疑;虽然至今尚未出现对SHA-2有效的攻击,它的算法跟SHA-1基本上仍然相似;因此有些人开始发展其他替代的杂凑算法。

2.RSA

RSA算法1978年出现,是第一个既能用于数据加密也能用于数字签名的算法,易于理解和操作。

RSA基于一个数论事实:将两个大素数相乘十分容易,但想要对其乘积进行因式分解却极其困难,因此可以将乘积公开作为加密密钥,即公钥,而两个大素数组合成私钥。公钥是可提供给任何人使用,私钥则为自己所有,供解密之用。

3.MD5

MD5信息摘要算法 (英语:MD5 Message-Digest Algorithm),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密码散列函数,可以产生出一个128位(16字节)的散列值,用于确保信息传输完整一致。具有如下优点:

XOR:异或加密,既将某个字符或者数值 x 与一个数值 m 进行异或运算得到 y ,则再用 y 与 m 进行异或运算就可还原为 x。

使用场景:

(1)两个变量的互换(不借助第三个变量);

(2)数据的简单加密解密。

产品的开发快则一个月,慢则一年,那么如何杜绝市面上各种山寨也成为了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加密芯片可以做到这点,在保障开发者权益的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权益,KEROS加密芯片作为该领域的领头者,一直在尽力贡献一份力。特点如下:接口:标准I2C协议接口;算法: 标准aes256 / KAS算法;特殊接口:Random Stream Cipher for Interface;工作温度:工业级 -40℃ ~+85℃;频率:400Khz;存储:2K字节EEPROM(可选);电压:1.8V~3.6V;封装:SOT23-6,SOP8,TDFN-6。简单加密算法实验总结表怎么写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谢谢。

产品列表
产品封装
友情链接